陕西省文物建筑消防管理办法
7月28日凌晨0时48分,宁波消防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称位于江北区中马路2号的宁波老外滩天主教堂发生火灾。经现场侦察,火灾为教堂建筑群的1层砖木结构主教堂着火,附属建筑群未过火。凌晨2点左右,现场明火基本被扑灭,3点16分,现场处置完毕。本次事故实际过火面积约500平方米,无人员伤亡。目前,起火原因正在调查中。(浙江在线)
据了解,宁波老外滩天主教堂是优秀的近代建筑物,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对文物建筑的安防有明文的规定,对于建筑材料防火等级,相关消防系统及日常消防管理都有严格要求。
陕西省文物建筑消防管理办法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2004年启动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的立法工作;2007年颁布了《山西省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2013年,省人大常委会下发通知将《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古建筑保护利用条例》列入五年立法规划项目。此外,省政府还将开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工作情况纳入《山西省消防安全工作责任书》考评范围,并制定了《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标准》。
二是狠抓火患整治。以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清剿火患”战役为契机,组织多部门开展文物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省文物局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多次消防安全专项整治;省旅游局根据不同季节特点,对重点旅游景区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检查;省住建厅在保护好文物及其周边环境的前提下,杜绝没有规划、未经批准的开发项目。通过持续不断的整治,一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三是创新管理理念。消防总队邀请全国专家、学者6次召开“全国古建筑消防安全研讨会”和“国际文物建筑消防安全论坛”,解决技术难题,探索、交流文物建筑防火技术与管理经验;承担建设部、公安部委托的“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技术研究”课题,重点分析研究文物建筑分类、火灾危险性分析、消防设施及灭火技术等。针对文物建筑电气线路老化等问题,组织研发文物建筑漏电火灾报警系统,以介休绵山古建筑群为试点,在全省推广应用。争取现役消防编制,倾斜到文物建筑消防保卫任务较多的市县,解决警力不足的问题;成立100余支民间“红色消火栓”义务消防队,并组建专兼职消防队、仿古“巡更队”等队伍80余支;制定专兼职消防队工作制度、巡查和安全教育守则,明确工作职责,细化工作任务。
文物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
一是耐火等级低。文物建筑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是以大木柱支撑巨大的屋顶,屋顶为大量木材加工而成的梁、斗拱、天花、藻井等,耐火等级极低,火灾荷载大,约为现代建筑的32倍。由于文物建筑一般采用油漆彩绘以及木制屏风、悬挂大量纸画和织物垂帘等可燃装饰,大大增加了内部的火灾荷载。
二是建筑设计存在先天缺陷。受历史原因的限制,有些地方的文物建筑缺乏足够防火分隔和安全空间。如果其中一处起火,得不到有效的扑救,毗连的木结构建筑,有可能会出现大面积的燃烧,易形成火烧连营。另外,有些文物建筑存在先天无消防水源、未设置消防设施等情况;有的文物建筑群因要保持原貌,不能进行改建,建筑之间大多间距很小,没有消防通道,更无法设立防火墙,消防设施及水源无法满足施救的需要。
2文物建筑存在的消防安全问题
三是消防管理不到位。有些地方的文物建筑处于民居包围之中;有些地方的文物建筑与其他建筑连在一起;一些旅游景点存在不规范使用明火的现象,稍有不慎,便可能发生起火蔓延的危险;有的寺庙、景点、道观,香火旺盛,缺乏严格的防火要求;有的建筑存在临时电线乱拉乱接,线路开关随意乱钉,电线老化等问题。
四是消防力量薄弱。文物建筑分布各地,且大多远离城镇,建于高山深谷之中,有的甚至人迹罕至。而各地的消防力量则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和部分县城集镇。一旦发生火灾,设在城镇的消防队距离较远,难以在火灾早期到达火场,控制火势。
现代化文物建筑防火对策及措施
现代防火新的理念与技术日新月异,如何确实深入了解其有效的价值并应用于古建筑防火体系是相当重要的环节,现代科学技术及产品除能在现代建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外,还可以解决古建筑遗留的疑难问题。
(1)火灾危险性分析及安全度评估技术
虽然现代建筑与古建筑发生火灾的条件及几率不同,现代建筑是以大范围、高密度并不断发展为特点,古代建筑则是以重点突出、高度分散而存在,但都可以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用性能化分析的方法对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及安全度进行分析和模拟演示,找出隐患所在,确定采取的有效措施,并作为设计规划的基础,为防火安全改造工程提供量化的依据。
(2)古建筑引用现代防火分区的划分概念
现代建筑防火分区的划分是防火安全体系最重要的基础,也是防止火灾蔓延以及人员疏散的安全保证,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枢纽。因此,对古建筑也可以根据容易起火的部位为依据,按照实际的距离大小来划分空间,形成“物理分隔”的纵深防御,再以此空间的间隔,规划设置各项防火措施及设备,达到防火安全目的。
3现代化文物建筑防火对策及措施
(3)移动式和固定式灭火设备的配置
利用古建筑防火分区的概念,对于警戒区内灭火设备的配置,即可采用“移动式规划概念”来规划设置,用轻便移动式的灭火设备,依事先规划的关键路径,进行机动支援。另外,再结合警戒区、缓冲区的设立,固定式的灭火设备以及古建筑既有的防火保护设备,形成整体的配置效益,达成由外至内的全方位的防御。
(4)加大对多发致灾因素的防范力度
从古建筑最易引发的火灾原因分析,以雷击和人为纵火频率最高,因此,必须加大对于这方面的重点防范。以北京的紫禁城为例,自建成以来发生的较大火灾中,主要起火原因是雷击。近几年我国也发生多起因雷击引起的古建筑火灾事故,如2004年发生的山西运城稷山大佛寺火灾等。由于放火原因引起的古建筑火灾事故也不乏其例,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建筑尧庙广运殿因犯罪分子放火发生特大火灾,烧毁广运殿砖木结构建筑一座及殿内尧王等泥塑像9尊,直接经济损失451.17万元。
因此,对古建筑必须设置有效的避雷设施。古建筑内的可燃饰物等易燃材料要采取必要的阻燃措施。重点古建筑要落实责任制,加强值班巡逻。
(5)根据古建筑的实际,分阶段实施防火措施
古建筑的特性决定了其防火保护是相当具有挑战性及复杂性的工作,必须从各项专业技术的整合来分阶段的实施防火措施,以达到其整体的防火效能。因此,哪些是必须做到的,哪些是能做到的,哪些是技术上做不到而可从行政管理上做到的,都应予以认真的分析研究,并根据存在火灾隐患的客观性和发生火灾的危险性,依资源条件,按优先顺序积极予以办理。例如山西省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治理中,结合山西的实际,对不同的古建筑分别采取不同的防火保护措施,并通过积极的探索,形成了“政府领导、齐抓共管、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长效机制,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6)妥善运用古建筑既有的防火资源
古建筑在防火安全上也有程度不同的考虑及设置,无论在防火墙、灭火设施、雷击防范上或其原设计的安全设置上均有特殊的考虑。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其设计精髓与内涵,结合现代先进的防火观念充分加以运用。
(7)应用高科技、新材料,提升古建筑消防安全度
成熟的高科技技术与产品,可在理论分析和实际应用上,解决遗留的疑难隐患,特别是以数值量化的模式,更准确的设计规划,提升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可靠度。因此,先进火灾风险评估技术以及性能化设计与分析,可积极应用于古建筑的防火保护工作。
综上所述,古建筑物是全人类的财富,对其进行科学的防火保护是全民的责任。以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现代科学防火对策来积极面对当前古建筑物防火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政府领导、齐抓共管、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基本要求,确保古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些人类文化的遗产和瑰宝,使之代代相传,流芳人世。